#教室觀察- 你是老師,處理一下

曾幾何時,「老師」是一個令人尊敬的職業,是孩子生命中不可取代的引路人。但現在呢?老師越來越像一個隨時待命的多功能機器人—教學、輔導、紀律管理、情緒支持,還要當調解員、法官、甚至是爸媽的替身。

而最殘酷的是——做再多,還是不夠。

政府近年來推動「教學正常化」,主張減壓教育、取消第八節與早自習、強調多元學習。理想很美,但現實不容樂觀。

考試少了、第八節課減了,升學壓力卻沒有減。國高中升學的競爭依舊激烈,會考、學測、申請入學照樣拼得你死我活。家長焦慮,學生緊張,而老師被夾在中間——不拼升學成績,家長不滿;拼太多,又被說違背政策。

你希望老師教得有效率,你希望孩子壓力小,又要他進明星學校。這樣的雙重標準,最終全都壓在老師身上。

[老師被要求「教養合一」,但家長卻越來越不在場]

許多老師私下說,現在最難教的,不是課本,是「教小孩做人」。

現代家庭結構改變,雙薪、單親、隔代教養成了常態。家長不是不愛孩子,而是真的太累、太忙。孩子用手機長大,網路是他們的陪伴、老師、甚至人生導師。

而當孩子開始不聽話、情緒起伏、作業拖延……家長第一個想到的不是「我該多關心孩子」,而是:「老師你怎麼沒處理好?」

老師能說什麼呢?學生白眼、頂嘴、不寫作業、打同學,老師要忍、要談、要通報。動手?不行;口氣重?家長投訴;冷處理?

這種「我孩子沒問題,是學校有問題」的心態,正在一點一滴,掏空整個教育體系。

現在的學生跟十年前已經完全不同。

當學習開始變得「需要花時間」,他們就開始焦躁、不耐煩,甚至指責老師「教不好」、「太難」、「不懂我們」。

老師努力備課,學生卻滑手機當面不聽。老師試圖引導討論,學生冷漠滑過。「無聊」、「不想學」、「壓力大」變成標準回應。然後你聽到:「我有焦慮症,我有過動症,我有創傷。」

心理健康很重要,老師當然知道。但當這些標籤變成了逃避責任的擋箭牌,那誰來教會孩子什麼是「承擔」?什麼是「努力」?

在很多人眼裡,老師還是那個「寒暑假多又準時下班」的輕鬆職業。但真正走進教室的人知道:老師的工作不是8點到5點,而是從學生走進教室,到他的人生走進社會。

當孩子哭了、崩潰了、打架了、家庭出事了—「你是導師,處理一下。」

當學生狀況太多,老師還要扮演偵探與調查員。

當家長不配合、不信任、甚至公開羞辱,老師也只能低聲下氣:「我們一起來想辦法。」

 很多人以為老師只是教書,但真正走進教室才會明白,他們是在沒有資源的狀況下,試圖讓每個孩子都「跟得上、學得會、長得好」。而且還得在做不到的情況下,假裝一切都可以。老師越來越像一份「高壓卻無法失誤」的職業。

主機服務:金城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