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下掌控,他才能舉起責任
#育兒手札
Hank上小學後,我們花了蠻多時間在建立小一一開始的作息跟複習的習慣上。從小一開始,他就展現出穩定的學習態度。上課專心、作業準時、考試前也不需要我們費心提醒。成績一直都不需要我們擔心。這一切,並不是因為我們逼得緊,而是他自己內在有一股節奏和責任感。我們選擇尊重他的節奏,相信他的能力,給他空間自己安排、自己承擔。
小一下的期中考,也曾經出現過小考都沒有滿分,於是他自己要求要多寫練習,那時我們花了一點時間去熟悉考試可能出現的失誤、陷阱以及可能被誘導的部分,最後的成績是三科滿分,他非常滿意,但不只是滿意成績,他說:「如果這次我已經做這麼多練習了還是沒有考一百,那也沒關係,可能下次我小考前就更認真準備,或者我應該要很開心自己努力過了。」
那次之後,到小二下這次期中考,他都如魚得水,考前有他自己的複習步調,我從來不過問,平時也維持不幫他檢查作業的對錯,總之,他必須自己去發現自己學習的誤區。
這個週末我問他需要複習期中考嗎?他說寫一下考卷好了,但我校慶那天,他寫一回國語就跟我說:「我發現我國語熟到不行,我覺得我可以不用寫了,數學只有某一個單元比較容易粗心,我寫完了。」
好,我就放他自由了,我告訴自己,成績是他的,不是我的,我也不需要幫他緊張。但今天放學後,他自己跟我說他決定要好好複習考試,從課本到考卷到評量,因為他發現今天發回來的小考都沒有考滿分。我們沒有責備,沒有唉聲嘆氣,沒有說「你看吧,叫你複習你就不聽」這種話。
我的心情有點複雜。孩子對自己有要求很好,但我更想知道為什麼他這麼在乎滿分,尤其我們從來不去誇獎滿分,反而都在肯定他的努力的情況下。
他說:「我就很要求自己啊。我想要考一百。」接著他自己開始做讀書計畫,拿出課本慢慢讀。
我知道他因為一開始的習慣養成了,嚐到了滿分的甜美,體會了成功的美好,也在過程中因為錯誤的修正,再次體會找到問題,並且克服它的過癮。
整個過程,我沒有加入一點點指導或安排。他自己定計劃、自己讀書,還會主動檢查錯題。不是因為怕被罵,也不是為了討好大人,而是因為他真的在意自己的表現,也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得更好。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內在動機的力量。
當我們選擇相信孩子,他會讓你看見他的力量
很多家長會問我:「我不管,他真的會自己進步嗎?」
對我來說,如果一開始的陪伴與習慣都養成了,不妨試著放下我們的焦慮,相信孩子,當孩子知道錯了不會被羞辱、失敗不是災難,而是一個可以修正的過程,他反而會更願意承擔。不是因為被罵怕了,而是因為他知道——他有能力把事情做好。
有時候,最難的不是孩子不負責,而是我們太早、太多地介入,剝奪了孩子體會「靠自己做到」的機會。
如果我們願意放慢腳步,給孩子多一點等待、少一點指導,給他自己調整的時間——你會驚喜地發現,他會用自己的方式,走出一條穩穩的成長路。
我常說,孩子的責任感、努力、思考力,都是在「被信任」中長出來的。當我們放下掌控,給他空間試錯,給他機會承擔,他就能慢慢找出屬於自己的學習節奏與前進方向。
他自己自發地進行讀書計畫,對我來說,遠遠比一百分更值得驕傲。
因為他不是為了討好誰而努力,而是為了成為他想要成為的那個人。
親愛的爸媽,放手不是放棄,是一種深深的信任。
有時候,真正的教育,不是教孩子怎麼做,而是靜靜地站在一旁,讓他知道——你一直都在,而你相信他可以。
我有力量,我能修正,我值得為自己努力。
這,就是孩子真正體會到的成功。而這樣的成功,會陪著他走得更遠、更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