吵架之後更緊密

吵完架更緊密

今天晚上,我跟Hank大吵一架。

很多人以為正向教養的媽媽都不會生氣,怎麼可能!媽媽也是人,也有情緒。

努力耕耘正向教養這麼久,我還是會有被孩子激怒生氣失控的時候。

過年後的Hank變得很好辯沒有耐心,雖然各方面表現依舊穩定,但面對別人的指正總是先以「頂嘴」「不耐」來回應,在家裡跟他對話,我常常以為我還沒下班,叛逆的程度跟國中生有得拚。

今天放學去上游泳課,我看到他不太專心,果然後來老師在示範動作時他眼睛也許沒有專注看,老師說了一句:「我在示範動作給你看,你沒有專心,眼睛一直看著浮板。」他說了一句:「我沒有看浮板,我有專心!」過不久後,我就看他在水裡激動的揮動身體,接著就是一直不停地把頭潛到水裡。

以前這個行為是他在冷靜自己,但今天這個動作實在太~久了,接著他又不停地在水裡扭動身體,彷彿要吸引老師跟我們的關注。

後來老師請他先上岸冷靜一下,他一上來就激動地跟我告狀說老師誤會他,他明明沒有不專心,完全聽不進我說的話,但我選擇安靜之後,他就更變本加厲地激動地抱怨摔東西想要引起我的注意。

他的這些錯誤行為,讓剛下班忙著趕場的我,剛剛沒有成功地接住他處理他的情緒的我整個失去理智,於是我也開啟了碎念模式。

我講一句,他頂一句,最後我知道我們又陷在權力鬥爭的循環裡所以選擇跟他說:「你這樣我沒有辦法再跟你講話了!我也沒有辦法教你了。」(我醜一)

果不其然,他直接把泳鏡脫掉生氣地說:「好啊!」就往更衣室走去。

我請先生去帶他出來,他不肯,繼續在更衣室裡鬧脾氣。

但過不久在角落看見他的身影,我只好跟他招招手,邀請他坐下來談。

還在氣頭上的他,斜著角度看我,我問他:「你現在是在瞪我嗎?」他說沒有。

我說:「如果你沒有,但我感覺有,那是你的問題,你必須想辦法修正自己。」

「同樣地,我知道你覺得老師誤會你,但如果你沒有,老師覺得有,依然是你的問題,你必須修正自己。」

「覺得委屈被誤會,可以好好說;態度不好就是你的問題,你必須去跟老師道歉,再把委屈說清楚。」

他依然是很激動,並且跟我說他做不到,他覺得老師在生氣,要我去幫他說。

我說:「這件事不是我做的,你必須自己去面對。」

所以我做出的最後一個讓步是我陪他去,幫他叫老師,剩下的還是要自己去做。

最後順利在下課前十分鐘回到泳池裡上課。

但我第一次在游泳池使盡全力地跟一個無法控制自己情緒的孩子對話(罵),真的好累。

我知道我自己失控,尤其是我說無法再跟他對話了,那句話孩子的解讀會是:我發脾氣時媽媽不要我,我發脾氣時媽媽不愛我。

而孩子之所以發脾氣,是因為他們渴望對方理解自己的心情。只是我在疲累並且累積了一陣子對他的行為的不滿意後,沒有記得他的前額葉還沒長好,他的情緒蓋子打開,我也跟著開,於是我們都用非理性的那一面在面對對方。

回家後我們好好地談了一下。

針對情緒的失控,我提出我的觀察是因為寒假有使用了平板,看電視的頻率也變高,我合理的認為是這些有影響了他的情緒與耐心。而他也同意。

所以他主動提出從今天開始的放學後時間,他會自己利用,恢復沒有3C。而針對今天的爭吵,我也跟他道歉,使用了#錯誤修復的4R原則,承認(Recognize) 、和解(Reconcile)、解決(Resolve),彼此道歉,一起設想解決方案。

【孩子是很敏銳的觀察者,卻是很糟糕的詮釋者】,今天的大吵雖然讓我好累好累,但我知道,經過這次,我們又往更親密的合作關係前進,而我,也又更清楚了練習了一次正向教養的技巧,並且安然地接納自己的情緒與行為,沒有自責與內疚。

主機服務:金城事務所